西乌珠穆沁旗紧扣“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各族人民的共同目标,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强化思想引领、健全活动机制、盘活各类资源,聚焦常态实效,找准民族团结与各项工作的契合点,积极探索“民族团结+”模式,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群众基础。
“民族团结+志愿服务”,提升服务质量。
找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的切合点,发挥全旗志愿团队和6000多名志愿者团结奋进的合力,进一步升级打造《蓝天救援,救在身边》《互助关爱》《“松柏”青少年心理健康拓展培训》《红色文艺轻骑兵》《家庭教育文化》《团队的力量》《树新风颂和谐》等志愿服务项目,使之成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志愿服务项目,成为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明实践。
“民族团结+牧企共建”,促进和谐发展。
健全白音华经济开发区与驻地企业合作共赢机制,引导企业在参政议政、招商引资、乡村振兴、扩大就业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深入开展“万企兴万村”“一企帮一嘎查”“多企帮一嘎查”活动,打造一批自治区级、盟级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企业,形成民族团结进步、牧企共建的良好格局。
“民族团结+文旅融合”,增强文化认同。
文旅融合是推动民族团结、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有效抓手。西乌旗围绕“一中心、两线路、五之旅、六景区”资源,有序推进草原游牧文化景观带建设,深入实施红色基因传承工程,大力挖掘东部联合旗旧址、宝日格斯台烈士陵园、高日罕知青文化、白马连等红色资源,打造一批红色旅游景点景区,举办一系列红色文化主题活动,提高各族群众收入水平,全力推动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加大旅游宣传推介力度,开展徒步、穿越99号公路、摄影采风、音乐节等大型旅游活动,成功打响“99号公路”旅游品牌,以引流促进交往交流。成功举办西乌旗第十四届人民那达慕,吸引区内外游客观光旅游,拍摄“寻美内蒙古”主题微视频作品,短视频、博文点击量超129万余次,互动超过400人次,让“互联网+”成为促进旅游交流交往的“最大增量”。
“民族团结+红色教育”,强化“五个认同”。
充分总结提炼始建于1958年的西乌珠穆沁旗白马连光荣传统的民兵连队至今仍然在建设新牧区、戍守边疆、脱贫致富、文明建设、应急处突等方面发挥着典型作用,将“西乌珠穆沁旗白马连”打造成“红色研学基地(营地)”。推出了白马连民兵生活体验、国防教育爱国体验、军事主题文化体验等体验型红色教育站点,凝聚和激励草原各族群众发扬“蒙古马”精神,同心同德将祖国北疆建设的更加靓丽,共同创造美好生活的坚定信念。
“民族团结+科技创新”,促进交往交流。
西乌珠穆沁旗第四小学是内蒙古自治区唯一、全国首批北斗科普基地,第四小学以科普科创教育为平台,以十余个科技类社团为依托,开展各族青少年共同参与科普科创活动,积极参加各级各类科技实践活动和科技创新大赛,在实践互动中促进各族学生相互了解,相互欣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