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肉牛产业发展,促进产业链发展新格局

发布日期: 2024-04-23 17:10    来源:  西乌珠穆沁旗农牧和科技局  字体:[ | | ]

  

  访谈嘉宾:阿拉腾哈达  西乌珠穆沁旗农牧和科技局局长

  访谈时间:2024年4月20日

  访谈简介:为加快推动全旗肉牛产业发展,有效推进肉牛产业链强链、延链、补链工作,构建肉牛产加销一体的优势特色产业链条,促进肉牛产业提质增效,制定了西乌旗2024年肉牛产业重点工作。

    

       采访人:根据西乌旗产业布局,是如何分类肉牛产业的?

  受访人:以浩勒图高勒镇主推“乌珠穆沁白牛”和西门塔尔牛,巴彦花镇主要以彦吉嘎河、宝日格斯台河、高日罕河等沿河区域发展肉牛产业,主推西门塔尔牛,吉仁高勒镇、巴彦胡舒苏木主要沿乌珠穆沁沙地发展西门塔尔牛和“乌珠穆沁白牛”。

  采访人:提升肉牛选种选育水平做了哪些工作?有相关补贴吗?

  受访人:肉牛的选种选育很关键,首先是强化种源基地建设。积极申报创建夏洛莱牛国家级肉牛核心育种场,培育盟级核心群5群、华西牛育种群3群,供种能力达到1000头,切实发挥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其次是要加快“乌珠穆沁白牛”新品种培育进程。深化与内蒙古农科院合作,筹建“乌珠穆沁白牛产业发展研究院”,加快建设“夏洛莱牛育种研发中心”,力争年底取得阶段性成果。还要推进肉牛数字平台应用。组织开展肉牛普查鉴定,佩戴统一耳标,建立电子系谱档案,逐步实现数字化、精细化管理。最后实施良种种牛补贴。本交改良肉牛养殖户从旗内种牛场、核心群购买具有系谱档案的6-9月龄后备种牛,经农牧部门鉴定合格备案后,对购买方每头一次性补贴3000元。

  采访人:肉牛良种繁育,提升肉牛品质重点是什么?

  受访人:健全以“种牛场+核心群+养殖户”为主的三级良种繁育体系,重点抓好种牛场、核心群建设,不断提升供种能力。一是抓好冷配工作。在每个苏木镇选定1个嘎查作为试点,以嘎查为单位整体推进肉牛冷配社会化服务工作。冷配母牛头数达到500头或冷配比重占能繁母牛存栏30%以上(受胎率达到85%以上),且冷配比重较上年度提高10%以上,向嘎查配套奖励3万元,用于完善冷配站点建设及冷配服务工作,并向冷配牧户给予100元/头饲养补贴。年内,冷配肉牛1.25万头(其中:肉牛1.11万头、奶牛0.14万头),建设冷配站点200处,举办实用技术培训260人次。二是抓好本交改良工作。抓好本交群能繁母牛和种公牛普查鉴定工作,加大低代数牛淘汰更新力度,做好种牛的引进调剂,将本交改良群体公母比例控制在1:20以内,进一步加强盟级种牛场、核心群管理,提升培育优质种公牛能力,为本交改良提供优质种源。

  采访人:科学养殖肉牛,一定得饲养管理水平,在这个方面能简单介绍一下?

  受访人:一是培育标准化示范养殖场户和示范嘎查。通过深入实地宣传、手把手技术指导等方式,广泛开展肉牛饲养管理、TMR(全混日粮)饲喂、疫病防控、饲草料调制等标准化技术培训,逐步转变肉牛科学化饲养理念,降低饲养成本,提高生产效益,推进现代设施畜牧业发展。年内,创建肉牛养殖标准化示范场4家,打造肉牛养殖示范嘎查6个,培育建设肉牛家庭牧场200个。二是挖掘乳肉兼用牛产奶潜力。发挥乳肉兼用牛产奶优势,大力发展地方特色奶制品加工产业,引导乳肉兼用牛养殖户常年挤奶销售,增加养殖收益,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在牧区培育地方特色奶制品,利用新媒体电商平台,加强原产地销售畜产品能力,拓宽牧民增收渠道。

  采访人:西乌旗在扩大肉牛育肥预期达到什么样的规模,能够详细介绍一下吗?

  受访人:一是大力发展专业育肥。鼓励支持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肉牛育肥产业,引导嘎查集体、合作社、企业育肥良种肉牛,通过续建肉牛规模化养殖育肥基地,采取“户繁企育”模式,形成牧企利益联结机制,发挥企业和养殖户之间桥梁作用,辐射带动30-50个嘎查的1500-2000个肉牛养殖户,争取年内集中育肥肉牛5000头,推动规模养殖场与本地屠宰加工企业开展订单合作,建立稳定的牛源供给渠道,不断提高肉牛产业增值。二是扩大育肥牛养殖群体。积极争取项目资金,推行以嘎查为单位建场、合作租赁发展模式,引导养牛“退牧户进场”、园区化托管经营。突出以大带小、协同发展,引导中小养殖户发展肉牛育肥,通过托管代养、统一饲养管理等方式,扩大育肥牛养殖群体。鼓励龙头企业和其他社会资本通过租赁、购买等方式盘活利用闲置嘎查集体基础设施、养殖场开展集中育肥。三是建设嘎查级养殖小区。建设15处200-500头以上规模的肉牛养殖小区,建立“龙头企业+嘎查集体经济+牧户”利益联结模式,示范引领牧户进行繁育,嘎查集体经济培育架子牛,龙头企业终端谷饲育肥。养殖小区托管代养或直接购买养殖户犊牛进行初段育肥,达到西乌旗肉牛规模化育肥基地收购标准,并向西乌旗肉牛规模化育肥基地输送架子牛,按500元/头的标准进行补贴。四是强化粪污资源化利用。加强肉牛规模化养殖场粪污污染防治监管执法,鼓励通过有机肥企业市场化收集处理、养殖场户自行堆肥等多种方式变废为宝、循环利用,协同推进生产发展和环境保护,持续推动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厂房建设,大型肉牛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到90%以上,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84%以上。

  采访人:肉牛多元供给,饲草料方面做到哪些保障?

  受访人:一是加大优质饲草种植力度。坚持“为养而种、种养结合”发展思路,扩大全株青贮玉米种植面积,加强苜蓿、燕麦等优质饲草基地建设,落实羊草种植任务,推进种养结合、草畜配套,形成植物生产、动物转化、微生物还原的生态循环系统。年内,种植青贮玉米1.1万亩、饲用燕麦3.15万亩、苜蓿0.2万亩,补播羊草2万亩。二是推动饲草产业快速发展。支持饲草企业扩大产能,建立直供体系,完善三级饲草储备体系建设,提升品质,提高市场竞争力,有效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推动全旗饲草行业健康发展。引导饲草企业与科研院校合作开展节本增效类饲料配方科技攻关,提升产品科技含量。

  采访人:屠宰加工是我们的短板,如何补齐?2024年,能否达到一定规模补齐弱项?

  受访人:一是推动释放屠宰加工产能。加快推动内蒙古新牛畜牧科技有限公司(草源新牛畜牧有限责任公司)屠宰加工厂建设。支持聚宝原等现有生产企业提升屠宰规模,扩大市场覆盖,争取《锡林郭勒盟促进肉牛精深加工产业链发展若干政策措施(暂行)》等政策扶持。二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坚持抓大不放小,既要引顶天立地的大项目,还要引铺天盖地的小项目,实现各类规模屠宰加工企业和皮革加工、熟食品制作(预制菜)等配套企业集聚发展。三是加强牛肉制品及副产品研发。支持企业提高肉牛深加工比重和深加工水平,系列研发具有特色的熟化产品、预制食品、功能性产品、生物制药等高附加值产品,皮、骨、血、脏器等深加工产品。四是实施牧企利益联结工程。鼓励采取“户繁企育、龙头加工、多元联结”模式,建立订单带动、利润返还、股份合作等利益联结机制,引导产业化龙头企业与嘎查集体、牧户以订单、合资、参股等形式形成利益共同体,形成产加销一体化经营,促进育肥屠宰一体化发展。年内,肉牛全产业链牧企利益联结达1500-2000户。

  采访人:品牌建设在市场中很重要,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从那些方面入手?

  受访人:一是加大品牌培育力度。按照“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发展思路,依托“锡林郭勒”区域公用品牌,努力培育一批在全国全区有影响力的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加强牛肉类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保护农产品认证管理。二是支持产业强镇和品牌创建。组织制定完善“乌珠穆沁白牛”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积极申报创建“乌珠穆沁白牛”国家产业强镇,持续推动“一乡一品”认定、地方绿色农畜产品认定等品牌打造工作。通过电商平台进行推介,依托农博会、绿色产品展会等各类展会加强宣传“乌珠穆沁白牛”肉产品。三是强化品牌宣传推介。制作“乌珠穆沁肉牛”宣传片等,组织参加内蒙古味道、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和全国农产品交易会等省部级展会,全方位展示推介特色产品。四是开展牛肉品质检测鉴定。依托科研院所、企业,开展“乌珠穆沁白牛”性能测定、基因组检测、系谱档案、肉营养品质鉴评,研究挖掘肉营养品质特征因子,为品牌宣传提供数据支撑。

  采访人:肉牛销售的外部市场需要做哪方面工作?

  受访人:一是完善活畜交易市场功能。实施透明化市场建设工程,进一步规范活畜交易市场,推动实现肉牛交易明码标价。继续支持牲畜交易市场做强做优,提供交易、防疫、结算一体化服务。加强肉牛经纪人队伍建设,引导企业成立肉牛经纪人协会,逐步培养一批信誉好、能力强、知名度高,能够正确引导产业发展方向的专业化经纪人队伍。二是拓宽牛肉制品销售渠道。坚持打草原牌、走绿色路,支持肉牛屠宰加工企业围绕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重点区域开拓外部市场,开设线下优质旗舰店和大中型社区专柜。积极发展“线上经济”,培育牛肉制品专业化电商直播营销团队,充分利用淘宝、抖音、快手等电商平台销售牛肉制品。三是加强冷链物流园区建设。整合集聚分散的冷库、冷藏车等存量设施资源,补齐关键领域设施短板,推动冷链物流集群式发展。完善规模屠宰、预冷排酸、低温分割、保鲜包装、冷链储运链条,加快构建“定点屠宰、品牌经营、冷链流通、冷鲜上市”牛肉冷鲜制品供应链体系。鼓励发展“盒马鲜生”“牧场+超市”“养殖基地+肉制品精深加工+超市”等新型模式。

  采访人:养牛还有个重点是牛的疫病防控,我们如何去保障肉牛产业健康发展?

  采访人:一是加强肉牛调运管理。建立健全基础免疫、疫情预警预报、检疫监管、应急处置等综合防控措施,坚决查处“隔山开证”等违规出证行为。逐步推进核心育种场核心群无疫小区建设。二是加强重大疫病免疫。全面推广兽医社会化服务,扎实推进口蹄疫布鲁氏菌病免疫工作,做好春秋两季集中免疫,应免密度达到100%。新生犊牛使用 A19疫苗开展布病免疫,提高免疫效果。三是完善病死牛无害化处理机制。按照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总体要求,进一步完善病死畜无害化处理体系,建立“场户送交、镇设站点、流动收集、集中处理”病死牛无害化处理体系,提升病死畜无害化处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