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西乌珠穆沁旗深入贯彻稳就业保民生的决策部署,将解决重点群体就业增收问题作为工作核心,以乡村公益性岗位开发为重要突破口,从“摸清需求、严格管理、强化保障”三个关键方面精准发力,推动重点群体就地就近就业,切实兜牢民生底线。
嘿,家门口就业,真香!
“以前在呼市、通辽等地打工,工作一直不稳定。今年为了孩子上学回到家乡,没想到在家门口就找到了合适的工作,这里环境好,工资也理想。”浩勒图高勒镇牧民斯琴图感慨地说道。斯琴图的经历,正是西乌珠穆沁旗扎实推进就业促进行动,助力重点群体实现稳定就业的生动写照。
摸清楚设好岗,就业帮扶全覆盖
为了摸清需求,西乌珠穆沁旗通过旗、苏木镇、嘎查三级联动,全面且精准地摸排脱贫劳动力和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的就业能力、意愿及家庭收入状况。依据基层治理与公共服务的实际短板,结合各苏木镇和嘎查的具体需求,科学合理地设置就业岗位。其中,环境卫生整治岗位的开发,有效帮助众多就业困难人员和脱贫劳动力在家门口实现就业。截至目前,全旗已有88个乡村公益性岗位,其中6名就业困难人员与82名脱贫劳动力上岗,岗位覆盖47个嘎查。
严管理,细规范,岗位运行顺当
为了抓好乡村公益性岗位的日常监督管理,西乌珠穆沁旗明确从岗位申报到人员选聘,再到职责考核与待遇发放的全流程规范。各苏木镇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完善的工作制度、岗位职责与责任区划,并对岗位人员实行“一人一档”的实名制管理。同时,构建起人社部门牵头、苏木镇落实、嘎查负责的三级监管体系,遵循“谁用人、谁管理”原则,由苏木乡镇和嘎查“两委”指定专人负责日常监督,按月考勤并在年终进行考核。对于因身体原因无法履职,或通过其他途径实现稳定就业的人员,及时进行岗位调整与动态补录,确保人力资源的高效利用,让每个民生岗位都能发挥实效。
给保障添动力,就业增收有底气
强化保障就像是给就业增收装上了强力引擎。本着“托底线、救急难、保民生”的原则,西乌珠穆沁旗给乡村公益性岗位人员按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50%发放岗位补贴,也就是每人每月1100元,还保证岗位补贴按时、足额、准确发放。这一招,不仅发挥了岗位兜底的作用,还大大激发了大家干活的积极性。在岗人员每年能多赚13200元,一年下来,累计发放岗位补贴110多万元呢。
强化待遇保障托起民生幸福新高度
强化保障则为就业增收注入强大动力。基于“托底线、救急难、保民生”原则,西乌珠穆沁旗为乡村公益性岗位人员提供按当地最低工资标准50%发放的岗位补贴,即每人每月1100元,并确保补贴按时、足额、准确发放。这一举措不仅发挥了岗位的兜底保障作用,更激发了从业者的内生动力。在岗人员每人每年增收13200元,全年累计发放岗位补贴达110余万元,切实改善了重点群体的生活水平,让民生温度可感可触。
多点发力,推动就业工作全面开花
就业任务进展:城镇各类人员稳定就业492人(任务1400人,完成 32.15%);失业人员再就业108人(任务400人,完成27%);就业困难人员就业47人(任务220人,完成21.36%)。牧区累计转移就业4089人(任务4000人,完成102.23%);脱贫劳动力务工200人(任务200人,完成100%)。城镇登记失业率2.1%(在5%以内)。
高校毕业生见习:2025年新签高校毕业生见习人员22人。目前,全旗共有52家见习单位,64人在岗见习。
公益性岗位:现有152人在岗,其中高校毕业生53人、残疾人8人、就业困难人员10人、脱贫劳动力82人。
企业储备生:内蒙古白音华蒙东露天煤业有限公司等4家企业具备企业储备生资质,共有95人在岗。
失业保险:参保人数达14179人(任务14000人,完成 101.28%),征缴失业保险费315.32万元,为127名失业人员发放失业保险金及相关待遇27.67万元。
就业援助:对1310名长期失业人员进行全面电话回访,为有就业意愿人员提供岗位推荐。依托苏木镇和嘎查社区劳动保障员,对辖区劳动力资源进行摸底排查,开展针对性就业援助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