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两代人长达三十五年的坚持与辛勤耕耘,成功选育出纯种乌珠穆沁(夏洛莱牛)白牛。他们的养牛故事不仅见证了国家对草原人民的深切关怀,还体现了广大牧民对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责任和担当。
初春,记者走进草原深处,看到了在沙丘里悠然自得地吃草的一群肥壮的牛群。这是西乌珠穆沁旗巴彦胡舒苏木哈日阿图嘎查牧民乌日图那斯图的乌珠穆沁白牛。
说起白牛,就要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1973年,法国赠送我国50头白色纯种夏洛莱牛,其中17头交由内蒙古繁育,由于西乌珠穆沁旗养殖条件优越,17头牛就在这里安家落户,并经过与本地牛杂交改良培育出肉牛品种。乌日图那斯图的白牛就是这个品种。他的父亲伊达木是远近闻名的养牧能手,凭借多年的养畜经验,很早就意识到保护草场和品种改良的重要性,并在1990年从西乌珠穆沁旗原达青牧场引进1头夏洛莱公牛,开始对自家牛群进行品种改良。此后,经过逐年优化,把牛群选育成纯种乌珠穆沁白牛,数量最多时候发展到120头,从此他家过起了小康生活。“我父亲特别喜欢白牛,当时绿草如茵,牛群遍野。为我家带来了很大收益。”乌日图那斯图回忆当年时慷慨万分。
如今,乌日图那斯图继承父亲的勤劳和智慧,继续饲养乌珠穆沁白牛。近年来,国家草原生态保护政策深入推进,他也为了实现草畜平衡,对自家草场进行科学管理,根据草场实际情况划分为打草场和放牧区域,在2370亩草场中,有500亩的打草场,用于生产饲草,以确保牲畜在冬春季能够有足够的高质量青草供应。同时根据草场载畜量,卖掉其他牲畜,留下了42头基础母牛,并建立标准化棚圈,开始了规模化养殖。去年,乌日图那斯图出售了45头牛,扣除生产支出后得到14万元的纯收入。“乌珠穆沁白牛品种好,已适应当地气候和地理环境。我家少养精养后,草场里的草够吃牛群了,不仅缓解草场压力,还降低了生产成本。多年养殖乌珠穆沁白牛后,解决了草畜平衡问题,我们两代人受益了。”乌日图那斯图说。
近年来,西乌珠穆沁旗大力推进地方特色优势产业高质量发展,通过“种牛场+扩繁场+核心群”联合育种模式,培育“乌珠穆沁白牛”。如今,全旗存栏乌珠穆沁白牛(夏洛莱牛)6万头,在系统解决草原过牧问题、推进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的政策背景下,乌珠穆沁白牛产业已成为广大牧民增收致富的新路径,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