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系统解决草原过牧问题推动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工作的深入推进,越来越多的牧民通过科学养殖和生态管理,实现了草畜平衡,既保护草原生态环境,又确保收入的稳步增长。青年牧民元登是其中之一。
在西乌珠穆沁旗巴彦胡舒苏木布日顿嘎查牧民元登家的羊圈里,新生的羊羔围着母羊撒欢。元登家养殖着110只基础母羊和40头牛。入冬前,他家储备了70吨青草,购买了6吨饲料。“我家从2月初开始接羔,大概月底就接完了。储备的饲草也够用到春季休牧期结束。”元登信心满满地说。
几年前,元登积极响应国家草原生态保护的政策号召,走上“少养精养”之路,卖掉大部分小畜,实现了自家草畜平衡。为了有效解决以草定畜和提高收入之间的关系,他积极探索多元化增收途径,通过提高草场资源的利用率,实现了接早春羔早出栏。同时,他购买两套拖拉机和打草机械,与嘎查青年牧民合作创办牧业合作社,主要经营秋季打草捆草、运输草料等业务。
去年,元登家共接70只羔羊,并以平均800元的价格出售了羔羊。“这几年都接了早春羔,羔羊稍微生长后给点补充草料,促进其快速发育,到6月下旬就出栏。这样不仅利于母羊增膘,还能减轻草场压力。”元登说。他还给我们算了一笔账,一只羊每日平均吃2.5斤草,他家牲畜折算羊单位后290只,这样,在6个月的舍饲圈养期内共储备65吨青草。去年,元登家的1680亩打草场收割了80吨草,除去自留的部分,其余全部出售,挣了3万元钱。再加上给别人家打捆草的经营性收入和畜牧业收入,家庭纯收入达到了1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