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音华经济开发区去年实现产值293亿元、全国最大露天矿排土场光伏项目一期并网发电、华润西一井矿项目实现联合试运转、国家电投白音华坑口电厂如期建成、白音华高精铝板带及自备电厂全容量投产……翻看西乌珠穆沁旗经济发展成绩单,工业名片熠熠生辉。
“硬实力”从何而来?锚定高质量发展目标,西乌珠穆沁旗将关键点放在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上。
近年来,西乌珠穆沁旗充分利用煤炭等优势资源,积极引导和支持企业加大技术改造来提升传统产业,推动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持续做大做强“煤—电—铝—铝后精深加工”产业链条,以“链”聚“新”,“链”出新质生产力。
金秋时节,硕果盈枝,乌珠穆沁草原孕育着蓬勃活力。在国家电投内蒙古白音华煤电有限公司露天矿,一辆辆无人驾驶宽体自卸车正在采煤区精准作业,起步、加速、转弯、避障干净利落,装车、运输、卸料、停车井然有序。作为全国首次在复杂结构煤层上线应用的“露天矿宽体自卸车5G+无人驾驶项目”,该矿无人驾驶编组运煤量累计超过350万吨,成功实现了露天矿多煤层稳定运输作业。
“目前已实现35台65吨级宽体运输车全天候无人驾驶稳定运行和有人无人混编作业,平均效率达到同期有人驾驶效率的92%,无人驾驶车辆占原煤运输车辆的65%,减少宽体运输车司机110人,真正实现露天矿少人则安、无人则安。”国家电投内蒙古白音华煤电有限公司露天矿科技创新部主任董彦强介绍,该矿将科技创新、智能制造等先进技术贯穿于生产各环节,下一步将努力实现煤炭运输全过程无人作业。
编组作业的车辆、远程控制的无人驾驶系统,聚力科技创新,该旗培育新质生产力为推进新型工业化提供有力支撑的同时,加快推动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系统推进产业结构高端化、资源利用循环化、生产过程清洁化、产品供给绿色化,以绿色生产力彰显新质生产力底色。
正午时分,从空中俯瞰国家电投内蒙古白音华煤电有限公司露天矿排土场区域,一排排光伏板向阳而立闪闪发亮,源源不断地将太阳能转化为绿色电能。这是全国最大露天矿排土场光伏项目——国家电投内蒙古白音华自备电厂可再生能源替代工程200MWp光伏项目,去年年底一次反送电成功实现并网发电,项目最终负荷由白音华高精铝板带项目全额消纳。项目投产后,年可节约标煤13.5万吨,减少二氧化碳37.2万吨,预计全年发电量2.26亿千瓦时,可使国家电投内蒙古白音华煤电有限公司铝电分公司清洁能源用电比例由0%提升至8.3%,综合利用率100%。
作为“煤—电—铝—铝后精深加工”产业链上的重要一环,国家电投内蒙古白音华自备电厂依托白音华地区丰富的风光资源,大力推动燃煤自备电厂可再生能源替代,不断拓展新能源产业可持续发展,助力煤电行业逐“绿”向“新”而行。目前,该厂可再生能源替代工程300兆瓦风电项目和全额自发自用50兆瓦风电项目取得核准批复,项目投产后,每年可输送清洁能源12亿千瓦时,综合利用率达99.89%。
一墙之隔的国家电投内蒙古公司白音华铝电公司,在绿电加持下,也开启了新“铝”程。今年,该公司2500吨“绿电铝重熔用铝锭”及首批2500吨电解原铝液顺利通过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绿色产品评价中心认证,获得《绿电铝产品评价证书》,标志着该公司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取得了新成效和新突破。
“目前,已建成一期高精铝板带项目,形成了40万吨电解铝产能、70万千瓦火电装机、21.5万千瓦分布式光伏,2024年全年绿电占比18%,2025年绿电占比将达到30%以上。”国家电投内蒙古公司白音华铝电公司计划部主任王建民介绍,企业将不断优化能源布局和结构,创造更多的绿色价值。
草原辽阔,创新、科技、智能、绿色搭建起发展的桥梁,将一块煤、一度电、一锭铝交织串联,“链”起产业生态,“聚”起发展动能。“目前,全旗共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8家,1至8月共实现产值285.49亿元,同比增长41.1%。产业链条有序延伸,全旗‘煤—电—铝—铝后精深加工’产业链已基本趋于完整。”西乌珠穆沁旗工业和信息化局副局长、商务局局长何志鑫介绍。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2035年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无人驾驶开进露天矿、排土场长出光伏田、绿电助力铝业变“绿业”……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上,西乌珠穆沁旗正聚力科技创新、瞄准绿色低碳,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以绿色厚植新型工业化发展根基,推动产业发展“脱胎换骨、强筋健骨”,不断向“新”而行、逐“绿”而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