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向全产业链绿色发展之路 ——西乌珠穆沁旗推动“乌珠穆沁白牛”产业高质量发展系列报道之三

发布日期: 2023-06-19 09:22    来源:  锡林河  字体:[ | | ]

  稀薄的云层如薄纱罩着午后的天空,缕缕阳光倾泻而下,注进万顷碧波,洒向悠闲吃草的牛群。吉日木图来到夏季牧场时,眼前熟悉的景象让他心旷神怡。

  吉日木图是西乌珠穆沁旗浩勒图高勒镇巴彦宝拉格嘎查牧民,35年来,一直养殖“乌珠穆沁白牛”,目前牛存栏达90头。“听父亲讲,当年周恩来总理送给内蒙古培育的夏洛莱牛到达达青宝力格牧场后,牧民们都非常激动,经常去白牛场从远处看那些洋牛,在父亲眼中,夏洛莱牛高大结实、身姿健硕,是非常好的品种。”吉日木图回忆,1988年,他的父亲终于如愿从达青宝力格牧场购买了7头夏洛莱牛,走上了夏洛莱牛本土化培育的道路。

  “经过数十年育种繁育、品种改良、提纯复壮,在夏洛莱牛基础上培育出的本土化肉牛群体,也就是牧民常说的‘乌珠穆沁白牛’,耐寒、长肉快、饲料转化率高,我们周边嘎查都非常喜欢养殖。”吉日木图介绍,2019年从澳大利亚引进了26头纯种夏洛莱牛后,在牛犊饲养管理上,与自家培育的“乌珠穆沁白牛”牛犊作对比,吉日木图算了一笔经济账:纯种夏洛莱牛犊以210天饲养时间计算,每头牛每天需要6斤饲料和23斤青草;“乌珠穆沁白牛”牛犊以150天计算,每日需要的草料是3斤料、13斤草,培育时间要比纯种夏洛莱牛犊短、草料投入也更少,但当年秋天出售时,价格是一样的。“经过多年的风土驯化,‘乌珠穆沁白牛’更适合这片草原。”吉日木图说。

  经过多年的观察,吉日木图发现,养殖采食量小、适应性强、经济效益高的“乌珠穆沁白牛”是实现少养精养、保护生态的理想模式。于是,他将家里的1500多只羊全部处理,牛的品种全部换成“乌珠穆沁白牛”,还计划将牛存栏量降到60头,“这样我们家4000亩草场完全实现草畜平衡,每年能节省30万元的租草场费用和11万元的饲草料费用,收入还不会降低。”

  近年来,西乌珠穆沁旗立足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围绕种业振兴重点任务,聚焦资源保护、育种创新、测试评价和良种繁育四大环节,打造育种体系,有效保障良种供应,全面提升肉牛良种化水平。今年以来,该旗积极推进国家级“乌珠穆沁白牛”核心育种场建设,并按照“种牛场+扩繁场+核心群”联合育种模式,培育“乌珠穆沁白牛”,推动形成一体化发展的三级育种辐射格局。“培育优质种畜的同时,加快对引进的纯种夏洛莱牛开展保种育种工作,以选种选配、品系繁育、改善培养条件等措施提高生产性能,为将来‘乌珠穆沁白牛’提纯复壮打下坚实基础。”西乌珠穆沁旗农牧和科技局局长阿拉腾哈达表示。

  牧民是畜牧业生产的主体,该旗在全盟肉牛产业发展政策基础上,结合当地养殖户发展实际,针对性地出台鼓励政策,计划为列入“乌珠穆沁白牛”养殖核心群和扩繁场的牧户,给予基础设施和现代畜牧业智能化机械化建设等方面的扶持。目前,该旗面向20户“乌珠穆沁白牛”扩繁场提供配备牲畜保定架、免费冷配技术、定期饲养管理指导培训等服务。

  立足建设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战略定位,牢牢把握“全国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试点”有利契机,西乌珠穆沁旗做大做强肉牛产业,积极打造集肉牛养殖、育肥、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全产业链发展格局,不断提升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程度和绿色畜产品生产能力,让乌珠穆沁绿色畜产品走向大江南北、走进高端市场。

  “目前旗里正在建设现代化良种肉牛繁育基地,预计8月份投产运行,可达到2000头至3000头育肥牛规模,肉牛精深加工生产线建设项目也在积极推进中。”阿拉腾哈达介绍,繁育基地实行“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公司+集体经济+牧户”的方式,在整个肉牛全产业链发展中,针对“乌珠穆沁白牛”,推动形成牧民繁育、嘎查集体经济育成架子牛、繁育基地负责终端育肥、精深加工生产线进行加工为一体的利益联结机制,将肉牛产业附加值留到当地,让广大牧民享受产业价值。

  加快产业发展的同时,“乌珠穆沁白牛”新品种认定工作也在稳步推进中。“目前,我们联合自治区农牧业技术推广中心和西乌珠穆沁旗畜牧工作站,围绕新品种认定制定了工作方案,前期走访了全旗范围内白牛养殖户,摸清了牲畜总数、代数等基本情况。下一步将围绕底数,继续开展生产性能测定工作,为命名工作奠定数据基础。”盟畜牧工作站站长伊布勒图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