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殷切期望转化为奋进动力
——西乌珠穆沁旗推动“乌珠穆沁白牛”产业高质量发展系列报道之一
一场小雨过后,明媚的阳光不顾云层的遮挡,肆意洒向乌珠穆沁草原,茵茵碧草、灼灼野花闪烁着美丽的光泽,成群的白牛徜徉其中,空气中弥漫着泥土的味道。
那是坚守的味道。青草的味道,溪流的味道,也是时间的味道,传承的味道。这些味道,在四季的交迭更替中与一代代牧民的坚持和热爱揉在一起,送走秋冬,迎来春夏,浸润到草原人民心中。
半个世纪以来,西乌珠穆沁草原牧民将周恩来总理交给内蒙古繁育的“夏洛莱牛”,经过一代代育种繁育、品种改良、提纯复壮,培育出了具有独特品种特性的本土化夏洛莱肉牛群体——“乌珠穆沁白牛”(暂名),用行动展现了草原人民不负殷切期望和一心向党砥砺奋进的精神风貌。
“牧场来了法国牛,周总理送的!”
“那是1973年10月末的一天,轰隆隆的汽车声将我吸引到门外,只见10多辆解放车在距我家20多米的地方停下,不一会,10多头高大健壮的白牛从车上下来,当时觉得太震撼了,竟然还有这么强壮的牛!”回忆起50年前初见夏洛莱牛时的情形,白音孟德仍记忆犹新。白音孟德曾是西乌珠穆沁旗国营达青宝力格牧场饲养员,1976年开始参与夏洛莱牛本土化繁育工作。
1973年9月,周恩来总理陪同到访的法国总统蓬皮杜访问,并向他赠送礼品。同年10月,蓬皮杜总统回赠给周恩来总理50头肉牛,总理将其中的17头夏洛莱牛送给内蒙古培育。自治区经过综合考量,认为西乌珠穆沁旗与法国处于相同纬度区域,草原资源得天独厚、水资源较为丰富,便将这17头牛送至达青宝力格牧场繁育。
“17头牛通过空运从法国抵达上海,3头公牛、14头母牛,当时我们选派了20余人的工作小组前往上海将牛接回草原。”白音孟德介绍,工作小组成员都是经过精挑细选的,有技术精湛的兽医、经验丰富的牧民,还有盟级、自治区级畜牧业专家,一行人在上海停留了45天,待17头牛完成检验检疫和隔离工作后,乘火车将其运往赤峰市。“工作小组又从当时的赤峰炮团为每头牛租了解放车,用一天时间运回了达青宝力格牧场。”白音孟德回忆。
“周总理送的夏洛莱牛送到牧场的消息传出后,整个乌珠穆沁草原都轰动了!”在浩勒图高勒镇综合保障和技术推广中心退休干部哈达巴特尔的记忆中,1973年的那个冬天,一位位牧场职工开始学习更加专业科学的饲养技术、一批批专家学者从外地赶来常住牧场、一个个外地客商前来参观取经……从那时起,夏洛莱牛本土化培育工作按下了启动键。
“国家送来的牛,咱必须养好!”
周恩来总理送牛,对于牧场来说是前所未有的大事,牧场特别成立了由场长直接负责的白牛场,并制定了专属套餐精心饲养这些“宝贝”。
一直生活在温暖湿润气候下的夏洛莱牛皮毛比较薄,与本地牛相比,没有生长抵御寒冷的过冬鬃毛和绒毛。为了保证取暖,牧场将当时一个跨度有10多米宽的面粉加工厂挪出来作为14头母牛的牛舍,将牧场一所闲置校舍作为3头公牛牛舍。“第一年冬天,饲养员怕牛受冷,就在牛舍里生炉子。”白音孟德说,为17头牛安置临时棚圈的同时,牧场积极申请资金建设白牛场,并于1974年10月建成。“当时将近4万亩草场围起来,建设了母牛棚圈和公牛棚圈,还有兽医站、职工宿舍、机井等设施和保障用房。”白音孟德介绍,第二年入冬前,17头牛全部搬到了“豪华精装房”。
牛住进“新房”后,牧场还配备了最强阵容的护理人员。白牛场书记金山和场长桑都仁是从战争年代一路走来的闯将,职工是牧场中最优秀的牧工,其中包括当时全国农垦系统劳模恩克、全区农垦系统劳模登布日宁布,还有常驻牧场的锡盟、自治区和中科院的专家教授随时为牛的繁育保种作指导。
“当时1头种公牛由2名人员分白班和夜班负责,1头母牛由4人负责,赶上下牛犊时还会增加人员。”白音孟德介绍,在饲养管理上,根据专家定制的科学套餐,1头种公牛每天喂11斤精饲料,采精阶段每天再喂15颗鸡蛋、8斤牛奶,1头母牛喂8斤精饲料,其中包括燕麦、麦麸、莜麦、豆粕等作物,青草每天每头牛40斤定量,每天饮水2次。“气温相对较适宜时候,种公牛每天要套上车做一次运动,时间在1个半小时左右;母牛每天早上10点多放出去,下午2点多接回来,保证能自然运动两三个小时。”白音孟德表示,当时17头牛的生活条件比牧场职工好很多,大家也都把它们当成金贵的“宝贝”饲养。
“不负所托,我们培育的牛得了大奖!”
1975年春天,白牛场接产了首批11头夏洛莱牛纯种牛犊,按照种公牛以单数排号标准,将第一个和第二个出生的公牛犊分别命名为7号和9号公牛犊,白音孟德承担了“9号”的饲养任务。“当时专家预测牛犊的初生体重在35公斤—45公斤,产下后测量大多在55公斤左右,因为我们喂得太好了。”白音孟德说,当时产下的首批11头纯种牛犊中,有四五头是公牛犊,区内和新疆家畜改良站以12000元的价格买走3头,“我饲养的‘9号’是11只牛犊中最出色的,3岁时体重已接近1100公斤。”
开展纯种夏洛莱牛培育的同时,1975年,达青宝力格牧场大兴夏洛莱牛本土化培育工作。牧场选出800头本地基础母牛作为白牛场基础改良牛,以200头牛为1群、分为4群安排给牧场中经验足、勤劳肯干的牧民培育,并进行冷配改良工作。“1975年白牛场已经有了少量的改良牛,到1981年,最初选出的800头基础母牛已经淘汰,白牛场形成了以1代、2代、3代改良牛为主的新的基础母牛群体,当时整个牧场改良牛的数量超过2000头。”白音孟德回忆,当时白牛场冷配工作在全区十分突出,全区第一个冷冻精粒于1975年在达青宝力格牧场产生,与此同时,该场兽医张振中还生产冷冻精液解冻液,并申请了专利。
聊起从事10多年的夏洛莱牛本土化培育工作,年过六旬的白音孟德如数家珍,在他看来,这份事业带给他太多获得感和成就感。1977年7月,白牛场育肥的17头18月龄的夏洛莱改良牛通过内蒙古粮油食品进出口公司进入香港市场,这是全国首次向香港出口供港活牛,还获得了当时香港进出口商品评选的虎头奖。“当时自治区奖给牧场1辆汽车、2个电子计算器和300吨进口小麦,这是多么大的荣誉啊!”回忆往事,白音孟德难掩激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