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乌珠穆沁旗,这片广袤的草原上,奶食制作传统工艺,生动见证着草原人民的勤劳与智慧。在牧民们的巧手下,每一滴牛奶都能摇身一变,成为一道道饱含草原风情的美味奶食。这些美味,不仅带来舌尖上的享受,更是一代又一代草原人记忆的寄托,以及文化传承的鲜活例证。
近年来,西乌旗依托当地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大力推动传统奶产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牧民踊跃投身于奶制品加工与销售领域。在政府、企业和牧民的多方努力下,奶制品加工业逐步走向标准化、规模化。这一产业的蓬勃发展,不仅为乡村振兴战略注入了全新动力,也让传统奶制品突破地域限制,走向了更广阔的全国市场。
西乌旗乌兰哈拉嘎苏木巴彦淖尔嘎查牧民乌日柴呼、敖登吉如格夫妇,便是这场奶产业发展浪潮中的杰出代表。
在西乌旗巴拉嘎尔高勒镇百银苏传统奶食品制作小作坊的操作间里,有着20多年奶食品制作经验的敖登吉如格熟练操控奶皮制作机,精准把握制作奶皮的时间与温度。很快,操作间中满是浓郁奶香,一张张刚出炉的奶皮子,散发着草原独有的天然风味,口感醇厚、味道正宗。
敖登吉如格回忆道:“我十几岁就跟着母亲学做奶食,母亲手艺好,做出来的奶食还会拿去卖。成家后,一开始做奶食只是自己和家人吃,后来我开始做奶食零售,这一干就是六七年,顾客越来越多,到后来都供应不过来了。”
随着消费者对绿色健康食品的需求日益增长,传统奶制品市场迎来发展良机。2024年,乌日柴呼夫妇看准商机,改良家中牛群,养殖优质奶牛,实现奶源自给自足,为发展奶制品产业打下基础。同年8月,他们进城开了一家名为百银苏传统奶食品店的奶制品小作坊。
进城开奶食店和在牧区截然不同。牧区时,乌日柴呼夫妇在自家小锅做奶食,仅能供应十几户。进城后,制作靠机器,需求大增。起初困难不少,敖登吉如格不会调试机器,奶食口感和味道欠佳。但他不断摸索,熟练掌握操作,解决了问题。
经营中,敖登吉如格巧妙融合传统与现代制作方式,凭精湛手艺保留奶食原汁原味,获各地食客称赞。她还在传统基础上创新,研发出奶糖等新品。如今,奶食品有20余种,线上线下销量可观。
敖登吉如格说,“自从开店以后,尝试在网上打广告,效果显著,顾客数量明显增多了。除了本地旗里的顾客,北京、天津、武汉等多地的顾客也通过网络下单购买我们的奶食品。仅仅半年时间,店铺收入就达到了40多万元。下一步,我们打算通过开直播,以及到外地开店等多种方式,进一步拓宽销售渠道,让更多人品尝到草原传统奶食的独特风味。
“乌珠穆沁查干伊德”具有丰富的品种、独特的工艺、鲜明的味道和营养价值。西乌珠穆沁旗抓住奶业振兴发展机遇,全面落实自治区、盟级奶业振兴政策措施落地落实,努力建设优质乳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加快构建奶牛养殖、生鲜乳生产、奶食品加工经营和质量安全体系,不断提高奶业发展质量效益和竞争力,瞄准产业精准发力,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目前,西乌珠穆沁旗共有奶食品行业生产企业2家、小作坊85家,年实际产量530吨,年实际产值2466万元,年总销售额约1500万元。奶业振兴中小养殖场提升改造、民族奶食品加工标准化改造试点项目共计26家。通过持续扩大品牌影响力与美誉度,乌珠穆沁奶制品正逐步成为西乌珠穆沁旗又一张亮丽的“名片”,向着更广阔的市场大步迈进,让草原奶香飘得更远、更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