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烟是一种烟草制品,以富有高级油分且香味的干烟叶和入必要的名贵药材,磨成粉末,装入密封容器,经过一定时间陈化后,开始使用。使用时,以手指粘少许烟末送到鼻孔,轻轻吸入使人顿感清爽舒适。
敬献鼻烟壶作为一种尊贵的民族礼节,是有其规定和讲究的。若双方是平辈,则只相互交换,如其中一人是长者,则须请长者就坐,晚辈就地站立,互换鼻烟待长者嗅过以后,晚辈则不嗅。而是把鼻烟壶微微举过头顶,双手恭敬地捧还长者,以示对长辈的尊敬,并有领受长者对自己的关心之意。同辈女性之间互换鼻烟,一般不嗅,只将对方的鼻烟壶借住之后,躬身施礼轻轻地用壶体在自己的前额上碰一下,然后归还原主。如果是非常敬重的长者来临,则需将自己的鼻烟壶盖打开一半,双手捧献上去。当路遇行人或到牧民家做客时,行人或主人也往往掏出鼻烟壶敬递给对方闻一闻,或者互相交换鼻烟壶,表示互相尊重,以礼相待。此外鼻烟壶还是一种特殊的装饰品,平时蒙古人都把它作为一件随身的饰物携带,将鼻烟壶用一个绣有各种精美的图案的小袋装起来,与艳丽的蒙古袍相呼应,粗犷之中带着灵巧之气。
从清初起鼻烟壶成为蒙古族见面时相互祝贺的工具。曾经风靡一时。当时清朝廷曾赐予鼻烟壶“富禄之玉桶”的美称。大约从乾隆初年开始,“鼻烟壶之制”兴盛(见《道咸以来朝野杂记》)几乎官商所必备,同时在蒙古地区也流行起来,朋友见面,第一件事就是互赠鼻烟,以示敬意。此俗在内地虽于民国以后渐衰,但在蒙古族中仍盛行。特别是在鄂尔多斯地区,一直到本世纪五六十年代,鼻烟壶仍是人们见面时的必备之物。无论贫富,也不分男女,平时都以一个精美绣花小口袋装上鼻烟壶,悬于左胁下,在会客时,彼此取出互递鼻烟壶。现在这一习俗渐衰,除在民间婚礼和喜庆之日仍有使用外,已不多见,基本上为互蒙纸烟所代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