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里的西乌珠穆沁旗》系列报道:
乌珠穆沁长调悠扬婉转,回荡在天地间,奏响民族旋律;乌珠穆沁刺绣细腻精美,丝线交织中,勾勒生活愿景。这些非遗不仅是西乌珠穆沁旗人民生活的重要部分,更见证着他们与自然和谐共生、与历史一脉相承的渊源。
《非遗里的西乌珠穆沁旗》系列报道里,我们将深入挖掘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对话坚守传承的匠人,全方位展现西乌珠穆沁非遗的独特魅力,见证它们在新时代的焕新与发展。
乌珠穆沁服饰:草原文化的“活名片”牧民增收的“金招牌”
乌珠穆沁服饰作为祖国北疆文化瑰宝,不只是西乌珠穆沁旗牧民的日常着装,更宛如一部生动的民族史书,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底蕴。如今,在西乌珠穆沁旗众多传承人的不懈努力下,乌珠穆沁服饰所蕴含的优秀文化得以传承发扬,还为部分进城牧民开辟了增收致富的新路径。
斯日古楞,作为乌珠穆沁服饰制作技艺自治区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自幼便对乌珠穆沁服饰满怀热忱。在长辈们的悉心指导下,斯日古楞踏上了学习乌珠穆沁服饰制作技艺的征程。从精准裁剪、细致缝制,到精巧镶边、精美刺绣,每一道工序他都潜心钻研,力求尽善尽美。
历经近40年的不懈努力,斯日古楞不仅熟练掌握了乌珠穆沁服饰的传统制作工艺,更在传承的基础上大胆创新。他巧妙融合现代设计理念与传统工艺,推出一系列兼具民族特色与现代审美的乌珠穆沁服饰。这些服饰一经问世,便广受消费者青睐与好评,不仅在国内市场热销,更远销海外。
斯日古楞深知,传承乌珠穆沁服饰不仅是个人爱好,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为让更多人了解乌珠穆沁服饰,他积极投身各类文化活动,举办乌珠穆沁服饰展览、讲座,向大众展示其制作过程与文化内涵。他还广收门徒,毫无保留地将技艺传授给年轻一代,至今已培养100多名学生,期望通过他们的努力,让乌珠穆沁服饰这一古老文化遗产得以传承与发展。2002年,斯日古楞成立西乌旗斯日古楞民族服饰开发有限责任公司,长期为进城牧民和陪读家长提供就业岗位。
阿拉坦图雅,乌珠穆沁刺绣自治区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其刺绣技艺堪称一绝。乌珠穆沁刺绣是乌珠穆沁服饰不可或缺的部分,针法细腻、图案精美,民族风格浓郁。阿拉坦图雅自幼跟随母亲学习刺绣,在母亲的严格要求下,练就了扎实功底。多年来,她始终致力于乌珠穆沁刺绣的研究与创新,作品多次在国内刺绣比赛中获奖,备受业内赞誉。
在阿拉坦图雅眼中,乌珠穆沁刺绣不仅是一门技艺,更是情感的寄托。每一针、每一线都饱含着她对草原的热爱和对传统文化的敬畏。她的刺绣作品体裁广泛,涵盖草原自然风光、动物图案以及蒙古族传统纹饰,每个图案都寓意独特。经她精心绣制,这些图案栩栩如生,赋予服饰以生命与灵魂。
为传承和发展乌珠穆沁刺绣,自2017年起,阿拉坦图雅每年组织开展4 - 5次乌珠穆沁服饰及乌珠穆沁刺绣培训,培养出一大批优秀刺绣人才。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越来越多牧民进城生活。对这些进城牧民而言,如何在城市谋得新生计成为关键问题。乌珠穆沁服饰作为当地特色文化产业,为部分进城牧民开辟了增收新渠道。
除制作和销售服饰外,一些牧民还依托乌珠穆沁服饰的文化特色,开展文化旅游活动。他们组织游客参观乌珠穆沁服饰制作过程,体验蒙古族传统服饰文化,让游客在欣赏美丽服饰的同时,深入了解蒙古族历史文化。这些文化旅游活动不仅丰富了游客旅行体验,也为牧民带来可观收入。
乌珠穆沁服饰不仅是乌珠穆沁人身份的象征,更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在斯日古楞、阿拉坦图雅等传承人的努力下,在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下,乌珠穆沁服饰正逐步走向市场,成为部分进城牧民增收的重要依靠。
上一篇:
下一篇: